1917年深秋的长沙城,硝烟未散,却已陷入前所未有的混乱。北洋军阀傅良佐溃败逃遁,留下了一座几乎不设防的空城。此刻,三千余北洋溃兵,如同脱缰的野兽,正从前线溃散而来,目标直指这座繁华古城,意图进行一场血腥的洗劫。城墙多处坍塌,守军早已不见踪影,城内仅剩警署数十支枪,这几乎是一个无解的死局。
绝境:被动规避与主动破局的抉择
彼时,城南的湖南第一师范同样面临灭顶之灾。学校师生曾有被军阀侵占蹂躏的惨痛记忆,为避免重蹈覆辙,校方原定计划是组织师生背负重要物资,前往城东阿弥岭暂时避难。然而,一个二十四岁的青年学生,毛泽东,对此坚决反对。他提出“离校不如护校”的观点,认为与其被动逃离,不如主动设法保卫学校。这一提议,得到了校长孔昭绶的坚定支持。
学校随即展开了初步的防御行动:堵塞各个出入口,围墙上插满木刺和竹刺,学生志愿军昼夜巡逻。为了营造声势,他们甚至将刷漆的木头做成假枪,远远望去,仿佛守卫森严。与此同时,那支意图洗劫的溃兵队伍——王汝贤第八混成旅的残部,已经抵达长沙城南的猴子石附近。他们并没有立刻入城,而是在周边徘徊观望了两天。
这些溃兵之所以犹豫,是由于无法确定城内是否已有桂军驻扎。他们仅洗劫了周边民宅,并派出侦查部队刺探虚实。这种看似谨慎的徘徊,实际上暴露了他们内心的疑虑和对未知风险的恐惧。毛泽东正是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点,他意识到敌方并非铁板一块,其军心不稳,存在被利用的心理弱点。这为他将“被动防御”转向“主动谋划”,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战机。
精妙:一场多维度的心理战
毛泽东深知,溃兵因信息不明而踌躇,这正是主动出击的关键时机。他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守卫,而是决定“唱空城计”。他从学校的百余名学生志愿军中,挑选出那些健壮且胆大的青年,同时手持学校公函,前往长沙警署借来了约二十名带枪的警察。
接下来,是一系列精心准备的“道具”:木头削成的“枪械”,将鞭炮装入铁皮桶以模拟“炮声”,以及写有“桂”“粤”“湘”字样的灯笼充作“军旗”。所有这些,都是为了在视觉和听觉上制造出强大的假象。当夜幕降临,溃兵已探明长沙为空城,正集结开拔准备入城之际,毛泽东的队伍也已部署完毕。
他将队伍兵分三路:一路由他本人亲自带领,在溃兵北进的必经之路设伏;另两路则悄然迂回至溃兵的东面和南面,形成一个假象中的包围圈。当溃兵开始推进时,率先响起的是三声真枪实弹的枪响,随后,四面八方锣鼓声、震天的呼喊声、嘹亮的军号声以及鞭炮模拟的“枪炮声”同时爆发,无数写着“桂”“粤”“湘”字的灯笼也高高升起。
在这一片混乱与震惊之中,假扮成“毛副官”的毛泽东,用一口地道的桂柳口音,高声喊话:“桂军已追上,傅良佐已经逃跑了!只要你们缴械投降,每人可发五到七元路费,放你们一条生路!”溃兵在突如其来的声光震慑下,又听到“毛副官”那看似可靠的允诺,瞬间陷入惊恐与混乱。军官们肝胆俱裂,队伍迅速失去秩序,最终,这三千余溃兵选择了投降。毛泽东随即下令看守,并通知湖南一师和真正的桂军前来处理后续事宜。这场看似“空”的胜利,实则建立在对敌军深层恐惧和生存欲望的精准刺激之上。
策略的演进与传承
这次长沙“空城计”,是毛泽东军事生涯中第一次正式指挥作战,也生动诠释了中国古典兵法中“不战而屈人之兵”的精髓。他从小熟读《三国演义》,对其中的“空城计”等以弱胜强的军事思想有着深刻理解。但他的运用,显然超越了简单地故弄玄虚,而是将其发展为一种集情报、心理、资源利用于一体的系统性谋略。
这并非偶然的灵光乍现,而是他一贯军事哲学的体现。十年后的1928年,在江西永新,毛泽东率红四军再度遭遇险境。一支四十到五十人的国民党地主保安队摸到了红军的据点。面对人数上的劣势,毛泽东当机立断,没有选择硬碰硬,而是立即率部队撤出村子,转移上山。敌人进村后发现空无一人,反而疑心大起,深知毛泽东“狡诈”,不敢久留,打了几枪后便匆匆撤离。这又是一次典型的“空城计”,利用的正是敌人对未知和红军实力的不确定性,不发一弹便化解了危机。
又过了二十年,1948年,中共中央迁至河北西柏坡。国民党方面,蒋介石命令傅作义趁共军华北主力出动援锦,后方空虚之际,策划偷袭西柏坡。这一绝密计划,却因潜伏在国民党内部的中共地下党员刘时平,从中学同学兼国民党骑兵旅长鄂友三口中意外得知,并紧急电告中共中央。西柏坡警卫部队随即进入迎战状态,但毛泽东发现回援部队无法在敌人总攻前抵达。
在这千钧一发之际,毛泽东急中生智,再次提出“搞个空城计”。他通过新华社,在国民党总攻前不到三天(10月26日),发表了他亲自起草的新闻稿。这篇稿件不仅揭露了蒋介石和傅作义的阴谋,更透露了中共已做好迎击准备。蒋介石和傅作义听到广播后大惊失色,不知机密如何泄露,更担心中共是否有未知的后招,最终紧急叫停了部队。敌军未能如期抵达西柏坡,中共中央转危为安。
笔者以为
从1917年长沙城下的首次尝试,到后来多次在生死关头的成功运用,毛泽东的“空城计”绝非仅仅是兵不厌诈的伎俩。它是一套基于对时局、情报、人心、以及敌我力量对比深刻理解的系统性谋略。他不仅善于洞察敌人的弱点与恐惧,更懂得权衡利弊,甚至在长沙事件中,通过提供“路费”这种直接的利益诱惑,巧妙地瓦解了敌军的抵抗意志。这种将古典智慧与现代心理战完美融合的能力,无疑是毛泽东在极端劣势下屡次化解危机,成就其非凡军事传奇的关键所在。
怀远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