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超联赛,总能给人带来点儿意外,可这般“意外”年年有,今年格外多。
眼瞅着上海德比就要打响了,球迷们都翘首企盼着英超大牌裁判马德利坐镇,结果呢,分分钟翻车成了一出大写的闹剧。
大家伙听说“国际级裁判”要来,满心期待想看个公正、权威的判罚。
但谁想到马德利人倒是来了,忙完青训指导赛后直接收拾包袱返英,半点没想掺合正儿八经的德比。
这事越琢磨越玄乎,网络侧传得满天飞,说英超裁判救场,中超联赛一夜之间都成了“国际赛事”的feel。
结果半路杀出个“变卦”,英超裁判拍拍屁股走了,比赛裁判换回本土——看热闹的球迷直接给整蒙圈了。
再仔细瞅瞅,这操作哪像体育圈搞事的架势,不如说更像综艺节目安排的桥段,表面很热闹,实则满地鸡毛。
有人问,裁判临场换人,这到底是无心之失呢,还是早就策划好的“烟雾弹”?
说实话,哪个球迷不想看场用心的好球?
平时吐槽VAR画线乱搞、禁区犯规判罚真假难分,就想着外籍裁判来镇场子能不能靠谱点,结果到头来连谁上场吹哨都能弄得扑朔迷离,真让人说不出话。
之前足协大声宣称,要狠下血本引进国际裁判,牛皮一吹全世界都来当老师。
可上轮请来的泰国哥们西瓦功,给山东泰山亮红牌时,居然连翻译都没个影,裁判组自个憋着几句英语,生怕张口就说漏。
这也能叫“国际化”?
搞笑的还在后头,马德利明明合同只裱了个青训赛事,宣传部门硬生生捧出个新闻热点,好像保送中央电视台黄金档的感觉。
自媒体吃瓜忙得不亦乐乎,铺天盖地喊“英超裁判来救场”,结果啪啪打脸,搞得大家现在谁还信这套“官方通告”?
长大点儿的小伙伴都知道,中超争议裁判可不是一天两天的“老毛病”。
傅明论文风波一度引起排山倒海的质疑,学术圈混水摸鱼,球场上能干净到哪去?
再有石祯禄那七次被申诉,也成业内顶流;马宁那次“卡牌大师秀技”,直接让浙江队集体坐板凳——用球迷的话说,这裁判有点儿“带队”的味儿了。
再看这次外裁请进来又送走,连机票都不舍得多掏一份,好像只要场面上摆个“国际范”,底下啥都随它乱套。
隔壁日本J联赛都启用AI判裁,越位判断缩到0.8秒,咱们还“纠结”经济舱商务舱的琐事。
要说当今社会,啥最值钱?
不是球员的腿脚,是“信息”。
现在裁判名单能成舆论生产线,自媒体靠内幕爆料搂粉丝数,俱乐部也没闲着,四处打听裁判习惯,黄牛直接把裁判行程拿出来“做生意”。
看着好笑,其实又一地鸡毛。
有意思的是,这次“裁判圈”公众号能抢先拆穿假消息,某种程度就是说明白了专业信息就该官方出口。
只苦了一众认真分析对抗策略的球迷和媒体人,谁也弄不明白下场主裁到底是谁。
外头英超倒是玩得明白,每轮裁判三天前公示,赛后详解每一笔争议,VAR通话内容还能择时开放公告。
偶尔有误判,但态度坦荡,错误就是错误,不甩锅,不拖拉。
反观我们这边,裁判名单像稀世宝贝,该公布时扭扭捏捏,判错时支支吾吾,连去年足协杯韩国主裁漏判点球这种大事,也只是忙着连夜开会,却没个痛快声明。
球迷们想要的就两条,谁来吹比赛早点说,吹错了大大方方承认。
多难的事吗?
一次次端起“外籍裁判”这个遮羞布,其实奏效有限,连马德利真站在场边,也改变不了牌场子里围堵裁判的那些老花样。
不如先把本地裁判的待遇提上去吧,现在主裁判一场才拿五千块,要是心底没点“小算盘”,还真当自己是圣人了?
给本职工作人员应有的尊重,或许比请几个洋和尚强得多。
裁判问题不过是表面症候,谁都懂核心还是足协自己一锅粥。
你让它盯裁判,连个排班表都能出岔子,那搞职业联盟时雷声大雨点小也就不奇怪了。
再看隔壁CBA,每一回争议哨音,技术官员直播上阵解读,裁判业务透明到不能再透明。
足球圈倒好,还是三十年前的那一套信息密室操作,到头来大家聊球不是分析技战术,而是猜裁判心思。
长此以往,别说国际化,连自家小球迷都溜号。
话说回来,马德利这次“打酱油式”中国行,倒真像教了足协一课。
英超裁判机票说改就改,中国足球的公信力可不耐得住这种一而再、再而三的折腾。
球迷们翻阅消息,点头叹息,嘴里还不忘自嘲一句,“咱又被耍了,习惯了”。
确实,真正能解决问题的路径其实很简单。
裁判判罚公开透明,比赛前表明名单,判错就是错,别遮遮掩掩,球迷脾气好也都能消一消。
要是真能学点“内功”,怕啥没有“洋和尚”镇场?
归根结底,足球是全民的狂欢,而不是少数人的遮羞布游戏。
裁判安排这种基本功都能做成“悬案”,谈何国际化,谈何公平?
还是那句话,这种乌龙年年见,但愿别再拿球迷的期待开玩笑了。
你觉得中超该怎么整治裁判乱象,信息公示透明还有多远?踊跃留言,说点真心话!
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,推动社会和谐发展。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,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。
怀远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