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十多年前,
白桦林深处,
雪花如絮。
一个叫马尚德的河南汉子已离家数载,
妻子抱着幼子在村口苦等。
在以后漫长的寻亲路上,
相当长的时期内,
家人们都并不知道,
他们要找的亲人
就是赫赫威名的杨靖宇。
长白山的雪,落了90年,
还在轻轻盖着那些
没来得及说出口的名字。
展开剩余84%杨靖宇是家喻户晓的抗日英雄。
在东北抗联的队伍里,
我们所熟悉的名字,
其实并不是他们的真名。
在日寇阴影下,
一个真名便是一道
可能烧回故乡的火焰。
所以他们选择
将血肉之躯藏于化名之后。
抗联英雄:杨靖宇、魏拯民、赵一曼、冷云。
杨靖宇,
本名马尚德,
曾化名张贯一,
后来换成“靖宇”,
寓意“平定四方、止息乱局”。
关有维,
成了魏拯民,
是要把“拯救人民”刻进名字。
冷云,
本名郑香芝,
后来她从唐诗里摘走“冷云”二字,
于是她就真的成了寒夜里的云,
裹着八个姐妹的体温,
坠入乌斯浑河。
赵一曼,
原名李坤泰,
“一曼”是她给乱世的回信——
一生一世,一心一意为了人民。
吉林省博物院珍藏的一对翠绿花瓶,
曾见证周建华与闫庆莲的潜伏岁月。
文件藏于瓶内,
深夜蒙窗书写传单,
晨光中便贴满大街小巷。
周建华与闫庆莲传递情报所用的花瓶。
周建华原名邓晓村,
意思是晨光照耀着村庄。
很多年后,
当闫庆莲将花瓶捐出时,
眼中热泪盈满的,
是爱人周建华——
一个墓碑上也未曾刻下真名的战士。
周建华烈士墓位于铁岭开原。
更多的名字,成了风中的谜。
《吉林抗日英烈谱》里,
“许某某”“王大眼珠子”“喇叭匠”……
这些称谓如被遗忘的碑文,
已模糊了容颜。
我们总会遗憾,
那么多抗联将士,
我们或许知道他们的故事,
却不知道他们真正的名字。
但名字是血肉之躯的代号,
终会随风飘散;
而英雄以生命刻下的精神之名,
却永远承载着信仰与深情,
历久弥新。
抗联主题雕塑。
我们也许喊不出他们真正名字,
却认得他们的模样:
是雪地里嚼树皮仍挺直的脊梁,
是花瓶里藏着的星火,
是把真名揉碎了,
撒进黑土地,
长出今天的炊烟和学堂。
那些属于抗联英烈们真正的名字,
或许在风里,在雪里,
在我们没说出口的哽咽里。
但我们记得,
那千千万个“你”,
曾为这片土地,
把自己活成了永远的光。
转自辽宁日报·辽望客户端
记者:赵雪 摄影:孙明慧
来源:辽宁日报
发布于:北京市怀远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